
2005年,叶洪生先生与我合著了《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》,这是第一本有系统地论述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,出版以来,颇蒙各界的肯定,几乎凡是评论台湾武侠小说相关的论著无不加以引用的。
叶先生是台湾研究武侠小说的先驱,相关论述繁多,早已成为法式,蒙他提携、鞭策,我以初出茅庐身份,能附骥尾而行,实为莫大荣幸。
《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》为远流出版,凡经三刷,共2500本,早已销售一空,旧书市场偶有拍卖,而价格奇昂,几为原价10倍之多,后起者颇苦于觅书无门,遂有重出修订本之议。然其间因各种不同因素,屡多延宕,其议遂寝。
两年前,刘国辉先生主掌中国大百科公司,决意出版「中国武侠小说史」系列套书,分中国古代、大陆旧派、香港武侠、台湾武侠、大陆新武侠五个部分,分别邀集罗立群、汤哲声、陈墨、韩云波及我,分任其责。这四位大陆学者,年岁虽略小于我,但却于武侠文学多有阐发,巨著煌煌,有口皆碑,无疑为恰当人选。我自读博士班伊始,即颇关注台湾武侠小说,自毕业任教以来,更以研究武侠小说为职志,由于地利之便,对台湾武侠小说发展的脉络,较诸大陆学者稍为熟稔,且亦发表过不少武侠相关论著,料想应是朱衣点头,故列名榜中。
不过,由我担纲来写,心下却是有相当大的踌躇与忐忒的。因为,叶洪生与我合写的《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》,纲举目张,脉络井然,虽有我参与在内,叶洪生老马识途,实为主导,也算是珠玉在前,此番重新更张,深恐邯郸学步,落为后尘,以此颇为纠结。继而转念一想,前书出版三刷,印量不多,读者意欲展阅,求而不得;而修订再版之议,又颇有扞隔,重写一部,或许亦可补其缺憾;同时,二人合作,虽最后由叶洪生通稿,拍板以定,而其中互有参差之处,在所难免,似也可藉重写之笔,转将自我的见解,罗缕道出;再加上当初虽已辛勤搜罗数据,但限于原版不易寻觅,时有舛误,而近年以来,新资料陆续发现,前书可补益者,正是不少。因此,遂决意接下此一重责大任,独力完成这本新的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。
当然,借镜前书,雷同处必不可免,尤其史类著作,时序、人物、作品、环境,皆有定论,不可能颠倒翻转,逸离常轨,纵观历来各家文学史著作,如欲论唐诗,李杜岂能不论?王孟焉得不谈?是以本书于台湾武侠重要家数、作品,如卧龙生、诸葛青云、司马翎、古龙等名家及其作品,定当不能遗漏,最多是观点、评价,略见差异,而多寡、详略,短长不一而已。在此,《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》的经典性,自是难以撼动的。当然,经典亦有其局限,此正如论中国古代小说,鲁迅的《中国小说史略》,必然是后来诸多小说史的源头,但却不妨害各家小说史的陆续衍作。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的定位,也正在于此。
大抵而言,本书相对于前书,自然还是有所不同的。其不同之处在于:
(1)前书起自1949年,从大陆来台的先行者郎红浣依序介绍;而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追本溯源,从明郑时期的武风、清领时期的侠客叙事,以及日据时代的武侠小说入手,观澜正当索源,振叶固须寻根,通史之作,理当如此。
(2)有源必有流,前书止于奇儒、苏小欢及黄易,「后金古时期」的诸多新秀,未遑论及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往下延伸至张草、孙晓,甚连施达乐、沉默、楼兰未,皆一并述及,尤其是女作家群的出现,为武侠小说史上的破天荒,荻宜、祁钰、郑丰,皆不能不予表彰。
(3)前书着重于作家初创至鼎盛时期的评介,而略于1980年后的蜕转,如卧龙生的每况愈下、司马翎「天心月」时期的转变、萧逸凡经三变的风格变换,以及上官鼎重出江湖的《王道剑》等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皆有论评,以呈显其一生创作的心路历程,原始而要终,方足以为定评。
(4)前书以一流名家为主,于二、三流作家殊少关注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则兼收并蓄,如伴霞楼主、两东方、司马紫烟、孙玉鑫、曹若冰、慕容美、高庸、雪雁、独孤红,以及「鬼派」作家,皆有专章论述,虽未能一一表彰幽隐,但无论作家之多、作品之详,皆倍胜于前书,台湾武侠小说史的轮廓,也因之更为清晰。
(5)前书以个别名家的独立绍介为主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,则自1960年后,以「流派」区分,将诸多作家及作品,分归于九派之下,并论其风格之异同。
(6)前书因资料未出,或搜罗未全,偶有论评失舛处,如「暴雨项目」,始末未能厘清;胡适「武侠小说是下流的」,时地参差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皆根据更详实的资料重新加以订正、改写。
(7)前书对台湾武侠小说的流播,以台港大陆三地为主,未遑论及其对海外华人界的影响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则以卧龙生、古龙等为例,以见其当时的漪欤之盛;至于台湾武侠小说的收藏、保存及研究概况,亦一并述及。
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,以篇区别,共分「发轫篇」、「发展篇」、「流派篇」、「评说篇」、「衰微篇」、「期待篇」6个部分,其下各有专章分论,章下则以节详论,全面展现台湾武侠小说发展的面貌。其中「流派篇」的篇幅最长、最重,但也最为棘手。盖「流派」之分,本无定论,台湾武侠小说无论作家、作品,数量皆多皆大,而彼此援引借镜,又每有「互文」现象,殊难别异,故所分派别,仅能举其大略而已,非敢自必自胜,此则为本人能力所限,犹期待未来学者,于此重加编整、论列。以管窥豹,只能识其斑文,全豹英姿,请俟诸将来。
台湾武侠小说的文本,散佚非常严重,早期旧本,往往被居为奇货;而印版多变,原貌全失,再加上李戴张冠、珠混鱼目,实难一一核实,此为研治通俗小说史的最大难处。在原刊本苦难经目之下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自难免犹存在着不少失真、舛错之处,就只能请各方贤达,多多惠予指教了。
武侠小说为通俗说部,在学界「贵古贱今」的观念下,当代通俗说部始终未能如古典说部般,获得应有的重视,故不仅公家收藏极寡,而私家庋存,亦往往难窥全豹;至于作者,云遮雾隐于笔名之后,更是难识真身。作品既遗佚不少,作者亦素乏考信,除少数知名作家外,生平年里,概付阙如。既无以知人而论世,故通史之难作,亦可想而知。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虽是极力呈显,也是无法周全,这是犹有待于后起者继续钻研、探讨的了。
所谓「得道者多助」,此一「道」字,本人愧难得之,不过勉为其难、孜孜不倦而已;然「助者」甚多,尤其是许多大陆民间的收藏家、武侠迷,如顾臻(侠圣)、赵跃利(胪鱼脍)、李劼白(不是大侠)、潘淳(潘潘)、林志龙(台湾武侠收藏家)等,皆能慨然提供许多宝贵的书籍与信息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之所以能面世,这些侠友无私的协助,无疑是居功厥伟的。在此,藉此一序,深致谢意。
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商请了著名学者龚鹏程教授作序,龚教授对武侠小说的研究,深入透辟,又是我相交40余年的老友,得其作序,宛如白纸渲色,光彩耀目,《台湾武侠小说史》虽是敝帚,相信也就不至于只能覆瓮覆瓿了。
辛丑年秋林保淳序于木栅说剑斋